横山区教育事业后勤保障中心关于线上、线下全面开通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公告
发布时间:2023-07-28 19:44 来源: 教育体育局

为了确保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从2023年8月1日起,我区生源地助学贷款线上、线下全面开通办理,现将申请指南向各位学生、家长公告,请有贷款意向的贫困学生,按照指南要求错峰错时前来办理。

特别说明:我区已全面开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续贷远程受理。远程办理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需进行现场确认,建议所有续贷学生选择远程办理,咨询电话: 0912-7618944; 具体操作步骤参见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微信公众号2023年7月21日发布的横山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续贷远程办理工作要点)。”

横山区2023年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指南

一、政策介绍

1.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区县办理的助学贷款。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2.申贷金额及贷款用途: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预科、高职、第二学士学位)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不低于1000元;全日制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6000元,不低于1000元。学生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优先用于支付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学生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确定申贷额度。

3.贷款期限:最长贷款期限: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

4.学生在读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负担。毕业当年不再攻读学位的,在五年还本宽限期内只需偿还利息,毕业第六年开始偿还本金和利息;毕业后继续攻读学位的持录取通知书到资助中心办理延期还款。

5.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学生,可以直接办理预申请并签订合同,无需贫困认定。

二、申请条件

1.学籍: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全日制新生或高校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

2.户籍:学生本人入学前、共同借款人均为横山区户籍。

3.家庭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持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基本费用。

三、申贷流程

1.预申请:所有首次贷款的学生(包括在校生及高校新生)必须进行贫困认定和预申请,未通过贫困认定和预申请的学生不予办理助学贷款。认定和预申请流程分为三种情况。

(1)高考前学籍在横山区所辖学校的,即横山中学、第四中学、清源中学、高专附中四所学校就读的学生,2023年5月份已经由学校组织进行过预申请,可直接签订合同。区教育事业后勤保障中心原则上不再受理此类学生的预申请。

(2)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如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家庭成员患大病,优抚家庭,烈士子女等可持相关贫困证明材料在区教育事业后勤保障中心直接办理预申请。贫困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低保五保证、残疾证、大病报销单、住院证明、优抚家庭、烈士证等复印件。

(3)一般贫困家庭学生撰写一份贫困材料,说明贫困原因;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可在系统直接导出或在教育事业后勤保障中心领取,经审核后进行预申请。注:一般贫困需要工作人员对申请所述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审议和公示,符合条件后方可进行预申请。需要一定时间,难以当日办理,请申请学生和家长合理安排时间。

2.签订合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首次贷款学生需要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持相关材料共同来横山区教育事业后勤保障中心办理;续贷学生由学生本人通过网上操作提交申请,待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自行打印合同和受理证明。

3.录入回执:持贷款合同及受理证明前往高校报到,并提示高校资助中心的老师于2023年10月10日前录入电子回执。

四、首贷学生签订合同所需材料

1.向银行提出正式贷款申请。登陆学生在线服务系统:http://www.csls.cdb.com.cn。完成注册并填写个人及共同借款人基本信息入学前户籍栏和居住地址栏具体到村组门牌号,联系电话为常用不变更号码,本人微信号、qq号必须如实填写),提出贷款申请,打印“申请表”并签字。

2.借款学生与共同借款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

3.录取通知书或学生证原件。

五、申贷时间和地点

贷款日期:2023年8月1日——2023年9月30日;

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5:00—18:00;

咨询电话: 0912-7618944

预申请地点: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院内1楼办公室。

签订合同地点:横山区教体局大门右侧横山区后勤保障中心业务大厅。

主办:榆林市横山区人民政府    承办:榆林市横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榆林市横山区政府大楼西906室    联系电话:0912-76194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站标识码 6108230003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9号    陕ICP备08005900号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